如果说前些年国人只是到国外狂扫奢侈品的话,近年来则逐步转向狂扫普通消费品和生活必须品了。其中,不乏到国外买国货的现象。这不是打嘴巴,而是消费者用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“内外有别”进行投票。
可以肯定,不是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“内外有别”的,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当“内外一致”。关键是,就是这些少数,让消费者无法判断哪些产品是可以放心购买的,哪些产品是无法令人放心的。相反,出口到国外的产品,则可以让人放心。与其不能放心地购买,不如费些力气和功夫,到国外去买个放心了。
国人到国外去买国货,且不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,而是不放心国货在国内销售的质量,可能就不是国人的媚外,而是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等方面的“贱内”,让中国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与国外消费者平等的服务。
事实也是如此,由于某些产品的国内标准低于国际标准,加上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、有关方面对产品进入市场又把关不严,导致部分产品在国内销售和国外销售“两张皮”,国内销售的产品在品质方面低于国外销售,“媚外”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要知道,这种现象的出现,不仅不利于国内消费环境的改善,也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。特别是没有出口产品的企业,会因为国内消费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不高而忽视产品质量的提升、忽视技术创新、忽视管理水平提高。
在短缺经济时代,不管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差,也不管有关方面在产品的标准和质量方面是否严格把关,产品都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。即便出现问题,也能够通过“缝缝补补”再次卖出去。
现在,市场已进入饱和状态,甚至可以说是严重饱和状态,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质量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。那些品质不太好、质量难保证的产品,恐怕就要受到消费者的抛弃了。中国产品会出现信任危机、中国企业则出现信用危机。显然,这不是希望看到的结果。
任其发展下去,对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也是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的。一旦国外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将其作为打击中国企业的切入点,可能中国企业会毫无还手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