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十一”网购促销活动刚刚结束,毋庸讳言,电商已经重新定义我们的消费方式,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轨道。自2009年的“双十一”进行折扣促销创下销售纪录开始,每年这个时候关于“双十一”的话题都满天飞,有闺蜜之间有事没事的讨论,有商家煞费苦心的宣传,有消协部门温馨庄重的提示,有新闻媒体苦口婆心的呼吁。今天你网购了吗?这句话或许成为“双十一”期间大家见面的问候语。
较低的价格,只是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手段,在消费过程中,消费者必然会遇到虚假夸大宣传、质量没有保证、售后没有保证等问题。这种鱼目混珠的经营模式屡禁不止,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,恶化电商市场,容易引发社会纠纷,也损害了行业声誉,更让许多商家误入低水平竞争的陷阱。
要让“双十一”回归到靠产品和服务品质获取竞争优势的正常轨道,首先要把不合理的竞争者踢出市场。“双十一”期间,质检总局执法司加强对质量问题突出消费品消费预警发布工作。充分利用“大数据”、“云计算”等技术,整合电商消费品执法打假信息数据,通过报刊、广播、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发布警示消息,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,形成抵制低质低价恶性竞争的氛围。这些举措,能让消费者购买到更有品质保障的产品。
要想让品质消费引领“双十一”狂欢,消费者还要养成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。业内人士认为,国内消费者离享受成熟的商业消费环境还有很长的距离。因此,不能一见到打折就昏头,对于各种打折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。首先要看看打折商品是否真是自己需要的;其次应该对比实体店的折扣价格。因为现在不少品牌商家也在区分线上线下的商品,供应线上的商品专门走低价路线。这才是理性消费者应该走的道路。
事实上,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的商品,是每个消费者都有的心理。但不要忘了,品质消费才是“双十一”的灵魂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不能哪有好处就去了,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,一分钱一分货;对于商家而言,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,做到如实宣传、保证质量、提高服务,尽最大努力让消费者感受“双十一”带来的品质消费。